首页 - 创新创业典型人物 - 正文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专访上海大学创新工作室“一行公益”团队

创建时间:  2024/06/17  李志峰   浏览次数: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

——专访上海大学创新工作室“一行公益”团队


在艺术的殿堂里,有一群充满热情与创意的使者,他们是来自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机自学院,由蓝星秦川、谢璞老师携手多位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组成的“一行公益团队。他们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儿少楼的室内外环境美化工程为引,探索辅助儿童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疗愈的新途径;以“有朋辈支持的艺术创作课程”为伴,从心理关怀的角度为儿少病患送上一份温暖;以艺术之韵为笔,绘制守护患癌儿童和家庭的生命之书。

一行公益团队的实践中,艺术不再是高悬于殿堂之上的神圣之物,而是成为连接心灵、传递温暖的桥梁。他们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与项目陪伴患儿走进艺术,体验审美。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入院的儿童与青少年不仅能在专业治疗的呵护下康复身心,也能在美的熏陶下,培育出对美的向往、感悟和追求。



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优质的环境宛如心灵的疗愈师,能够抚慰内心,缓解抑郁和焦虑。我国中小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某种程度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抑郁症也正在成为学校标准体检的规定项目,为满足近年猛增的社会需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病房新楼启用。为了给住院儿童提供更好的治疗环境,“一行公益”团队受邀为儿少科软硬件环境的装饰改造提供设计咨询服务,包括室内外环境的更新、室内软装、挂画以及户外涂鸦墙的设计等,旨在通过医艺融合的跨学科优势互补,打造具有疗愈功能的病房环境,为患儿的治疗之路增添温暖与力量。

上海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崔轲淞同学,作为团队成员深度参与了此次改造项目,他提到:“当前,针对此类有情绪和心理问题的患儿群体的家具设施存在明显不足,现有的设计未能充分满足他们的需要,更为关键的是,对这些设施的疗愈属性的挖掘也尤为匮乏,未能充分发挥环境对患者心灵的积极影响和疗愈作用。”为了真正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谢璞老师带领着学生团队崔轲淞和邢炜同学深入研究患儿心理,综合考虑色彩、形状、尺寸等因素,精心选择了如柔和的淡黄色等低饱和度的配色方案,旨在营造温馨而宁静的环境。此外,设计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云朵、植物等自然元素,增添了空间中的活力与生机。通过精心设计的病房内墙纸、窗帘、软装以及导向标牌,团队为患儿打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与温暖的治疗空间,助力病患的精神疗愈过程。鉴于住院病房同时也是诊区医护的工作空间,在设计过程中,“一行公益”团队同时也兼顾了舒缓医护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诉求,在医护办公区域布置桌面盆栽景观,以增添生机与宁静,同时也会在衣柜等储物空间的设计上,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



儿童病房户外墙绘施工阶段

儿童病房户外墙绘正式落地



上大美院谢璞教授代表团队向程文红主任捐赠画作



墨染心自静,画盈梦亦清

“一行公益”团队每年定期会由老师带队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提供志愿服务,带领患儿体验艺术课程,让患儿在有朋辈支持的松弛状态下进行艺术创作,调剂生活、缓解情绪、释放压力、拓宽视野。以绘画为基础,通过与专业医生配合挑选合适的创作主题,辅助患儿的住院治疗。长期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志愿活动的秦川老师提到:“有不少儿少科的孩子们喜欢绘画。孩子们每周都满怀期待地迎接着志愿者哥哥姐姐们的到来,志愿者们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生活与世界的窗户。但同时,由于参与课程的孩子们流动率较高,每节课的精神状态也会有所起伏,这对志愿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足够的耐心。”

上海美术学院创新设计专业的潘玉宁同学在分享她参与志愿服务的感受时提到:课程之初,孩子们往往显得有些拘谨,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尤其是在课程的后半段,这些孩子们从最初的胆怯和生疏转变为活跃。他们不仅积极地与志愿者们探讨和交流,更是敞开心扉,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课程结束时,孩子们通常以拥抱和笑脸作为告别的方式,甚至幽默地调侃志愿者们是“滴滴代画”。潘玉宁同学于2021年加入“一行公益”的志愿者团队,她不仅参与了课程主题的研发,还负责授课与画纸设计,引导孩子们通过绘画的方式,敞开心扉,倾诉他们自己的故事。她还会亲自帮助孩子们完成画作,并鼓励他们彼此分享、交流,从而营造出一个充满支持与理解的环境。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决心运用自己专业累积为守护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彩绘缤纷页,故事抚心弦

随着公益活动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医学专业团队的紧密交流学习,“一行公益”团队渴望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儿创造更多价值。在过去的两年多里,团队严格遵照“设计思维”,精心创作了两本科普读物。不仅为患儿和家长提供科学的知识,更传递了深切的心理关怀与温暖,助力困境中的人们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2024年上半年,历经两年多的创作,“目前国内唯一一本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在儿童肿瘤的临床实践中对患癌的儿童和家庭给予心理帮助和支持的图书”《心理医生教会我的事——在对抗癌症的日子里》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并投入多所医院的相关病房使用。





书籍作者蓝星老师谈及创作绘本的初衷:“绘本选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位8岁的白血病患儿从患病、住院、诊断、治疗、结疗,到回归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以真诚、支持的态度引领患儿及家属直面治疗过程中最真实的情况,包括骨穿、截肢等手术,以及与之相伴的生死挑战,并不因追求治愈性而回避这些‘负面’生活事件的压力与情绪。旨在让孩子和家长认识到生命与死亡的真实存在,同时让孩子和家庭在困境中得到鼓舞、力量与成长。在当前社会,对于患癌儿童及家庭的关注远远不足,团队希望通过绘本,用图画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并理解这群孩子和家庭的奋斗与抗争。

在创作绘本时,绘画团队——来自上海美术学院创新设计专业的潘玉宁、王跃畅、孟婉笛三位同学,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她们回忆道,起初三人之间的画风并不协调,各自有着独特的配色习惯、上色方式和线条勾勒技巧。为了将绘本打造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她们不得不进行大量的磨合与沟通。除了画风上的磨合外,绘本中需要描绘的诸如骨穿等手术场景,既需要专业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些治疗过程,又不能过于血腥或恐怖,以免给读者带来不适。为此,她们查阅了大量医学资料,与医学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力求在绘本中呈现出真实、准确的场景。



近日,一行公益团队和精卫中心儿少科合作精心创作青少年心理科普读物《心理危机与日常调适:写给少年们的10封信(彩绘版)》正式与公众见面。该绘本以书信的形式,结合精美的插图,娓娓道来,向青少年们讲述了如何面对校园欺凌、重大生活变故等心理危机时的自我调适与应对策略鼓励青少年正视自己的心理困扰,学会积极应对,同时也倡导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支持。蓝星老师负责将相关医学知识进行通俗化改写,确保内容在不失其准确性与专业度的同时,贴近青少年的理解能力。来自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大四同学黄伊盈与康嘉怡负责书籍中的插画与初排,秦川老师全程参与指导,她们站在读者角度的构思,使整本书最终透露出清新、温暖的风格,大大提升了这本青少年科普读物的阅读体验。




一行公益团队的成员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艺术的力量与公益的价值。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有行动力,就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美好与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一行公益团队将继续携手前行,不断探索创新,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与温暖。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

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采访:赵 

摄影、撰稿:孙沁怡




下一条:心垂手语,润物无声——走进上海大学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倪兰老师